李涛: 印度工业化,中国是座“桥梁”

中印边境对峙事件目前已经进入“脱离接触”阶段,从两国外交部门的表态来看,双方对和平解决边境对峙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

来源:环球时报

中印边境对峙事件目前已经进入“脱离接触”阶段,从两国外交部门的表态来看,双方对和平解决边境对峙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从媒体的报道看,双方军队也正在从对峙地点撤兵。

“抄近路”未能成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对峙期间印度媒体、智库以及大众反华情绪日益高涨;随后“抵制中国制造”的动作不断升级……尽管这似乎已成为中印关系中常遇到的问题,但这一次双方民众相互反感情绪有所加大,特别是印度“报复”中国的诉求加强,尽管印度在这次边境冲突中理亏,印方将“反制”中国、发泄民族主义情绪的策略定位在对华经济上更非明智之举。

众所周知,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发展令人瞩目,但其发展模式长期受到争议。一些人认为印度可以依靠高科技、高端服务业绕过工业化,实现从农业主导直接转向服务业主导的“后工业化”发展道路,也被称为具有印度特色的“抄近路”。但更多人认为,印度这样一个超过10亿人口的大国,服务业难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只有发展实体经济和大规模吸纳就业的制造工业才是动力之源。而印度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工业化”“制造业”对其发展的重要性。

从历史看,印度的工业化道路曲折。建国后印度在英国殖民者建立的较完备的工业化遗产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大力推进进口替代工业建设。但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的错配,其工业并未发挥引领和砥柱的作用。20 世纪90 年代的改革虽然使印度的经济活力大增,却仍未激发其在用工、土地等要素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工业发展依旧结构失调、步履蹒跚。

从现实看,印度的工业化有成效却不显著。2014年印度人民党以高票执政不久,总理莫迪即推出促进工业化进程的“印度制造”计划,并作为其“新印度”愿景的旗舰项目,试图将印度打造成新的“全球制造中心”。为此,莫迪上台后创建了400 多个特区,推出了“数字印度”“技能印度”“创业印度”等计划,表示要力争到2025 年把印度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提升到25% 以上,创造1 亿个就业岗位。莫迪还采取鼓励外商直接投资、降低行业准入标准、改善国内营商环境等措施。在莫迪的大力推动下,“印度制造”已取得一定成效。印度营商环境也有所改善,目前印度是营商环境提升改善最快的全球十大经济体之一,已从2013 年的第142 位上升到2018 年的第63 位。

经济增长呈现疲态

但这仍与莫迪政府的目标有差距,对印度经济的助力也不明显,甚至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呈现疲态。据世界银行统计,2016 年至2018 年,印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8.17%、7.168%、6.811%。原因何在?

从印度国内看,主要由于国内改革难以形成触及对市场、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根本性革命。印度尽管有世界上最充裕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其工业化进程依旧无法享受应有的要素红利。

从国际看,印度政府执行的自相矛盾的对外政策,也制约了其经济发展。一是既希望扩大开放又拒绝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严重阻碍印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二是既希望稳定局势发展经济,又频繁推出影响社会安宁和秩序的极端政策,如废除宪法370条款,加深了与邻国巴基斯坦的矛盾;颁布印度独立以来首次以宗教归属划线确定公民身份的《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及强制推行“国家公民登记制度”(NRC),在首都新德里等多地引发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三是采取既合作但更重视地缘政治的对华政策。印度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实行“合作+防范”的实用主义,一方面希望利用中方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以促进“印度制造”,同时在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权衡中更多考量地缘政治得失,甚至出现“经贸问题政治化”苗头。

“脱钩”阻碍印度制造

这次印度利用中印边境争执衍生出的“抵制中国货”运动不排除将政治和经济挂钩的因素,所以与过去相比已然升级——从明星名人站台到大众焚烧中国产品;从行业协会的声明到政府出台与中国“脱钩”的各种政策。但这次印度的“抵制中国货”投机性更突出,渔利性更明显,实效性更令人置疑。印度媒体已纷纷表示担虑,印度的“脱钩”对中国影响不大,反而可能阻碍“印度制造”的推进。

作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邻国,中国是印度工业化离不开的桥梁。西方学者常常夸大两个发展中大国的矛盾,其实中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经济结构高度互补。

从制造业产能比较优势看,虽然中国制造业整体比较优势较强,但印度有些行业如制药和汽车零部件制造等相对中国有明显优势,中印制造业互补性大于竞争性,特别是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互补性最明显。中印部分制造行业的出口复杂度和比较优势存在一定错位,这种错位给培养以“互补合作”为主导的产能合作提供了空间。比如,在中印双边市场中,中国在产能、多层次技术和营销能力方面较强,印度自然资源丰富,而且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技术结构一直优于中国且结构优化速度也相对更快。在汽车行业方面,中国汽车业整体发展规模大于印度,但印度汽车出口尤其是汽车零部件出口方面比中国更有竞争优势。

由于内外原因,制造业一直是印度的短板,拓展中印制造业产能合作空间不仅有利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改善出口结构,更有利于提升“印度制造”的竞争力,实现互利共赢。(作者是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喜马拉雅合作研究”首席专家)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其内容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其链接、内容的侵犯您或第三方权益,烦请提交相关信息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QR Code